黄梅法院:彩礼纠纷当庭了,枫桥经验显实效

2025-08-04 11:14
来源: 小池法庭
    浏览: 1333

彩礼,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习俗,本是婚姻缔结中传递美好期许的纽带。然而,当婚约破裂,曾经承载祝福的彩礼往往沦为纠纷导火索,不仅困扰当事人家庭,更对基层和谐稳定构成挑战。

黄梅法院小池法庭深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将新时代枫桥经验转化为化解矛盾的实战能力,于近日接连高效调处两起婚约彩礼纠纷,以“当场履行、案结事了”的实效,彰显司法服务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度。

背对背调解:法理融合破解对立僵局

“没领证就该全退!”“办了婚礼还流过产,一分都不能退!”法庭内,汪某与李某两家人的争执声此起彼伏。时间拉回2023年10月,汪某与李某经人介绍相恋,并在数月内完成订婚、购置五金、交付12.8万元彩礼等流程。2024年7月,两人因性格分歧终止关系,围绕彩礼返还的拉锯战随即打响。男方强调未办理结婚登记的法律事实,女方则细数举办婚礼、陪嫁投入及怀孕流产的情感付出,矛盾剑拔弩张。

深知此类纠纷若简单判决易激化矛盾,承办法官秉持“调解优先、案结事了”理念,当即启动“背对背”调解机制。一方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清晰解读法律条文,向各方释明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时,彩礼一般应予返还,具体数额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定;另一方面,从情感与情理角度耐心疏导,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体谅彼此难处。

经过三小时耐心斡旋,双方逐渐放下对立情绪。“法官说得在理,法律有规定,人情也得顾。” 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女方当场返还部分彩礼,一场可能升级的家庭矛盾就此平息。

以案说法:鲜活案例点亮法治明灯

“刚处理的汪某案,和你们情况很像,都是没领证退彩礼,但细节不同,返还比例也有区别。”在当天处理的陈某与梅某婚约纠纷案件中,承办法官没有急于调解,而是先将前一起案件作为“活教材”,细致剖析两案在彩礼数额、共同生活时间、有无财产损耗等方面的异同。

“原来不是所有情况都按一个标准退啊?”梅某恍然大悟。法官趁热打铁,结合《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列举了当地近年来处理的类似案例,清晰阐释“综合考虑双方过错、经济状况、当地习俗”等裁判原则。

“看了别人的案子,心里就有谱了。”陈某感慨道。在鲜活案例的指引下,双方不再各执一词,很快就返还金额达成共识,并当场履行完毕。“不仅解决了事儿,还学了法律。”当事人的点赞,正是“以案说法”普法效果的生动注脚。

两起案件的高效化解,是小池法庭践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小池法庭将持续深化婚姻家事纠纷“调解+普法”双轨模式,在查清事实、明辨法理的基础上,更注重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化解矛盾,引导树立“婚事新办、彩礼适度”的文明新风,让司法阳光照亮基层治理的每一个角落,为辖区和谐稳定源源不断注入法治动能。

法官说法:彩礼纠纷案件的处理,既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又要充分考虑当地风俗习惯和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但这并不意味着彩礼需要全额返还,具体返还数额需综合多种因素判定。比如双方是否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时间的长短、有无子女、彩礼的用途及损耗情况、双方的过错程度、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风俗习惯等,都是影响返还比例的重要因素。

在处理彩礼纠纷过程中,法院始终坚持“调解优先”,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让当事人既明白法律底线,又体谅彼此的难处,努力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也希望通过这些案件的处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彩礼观。婚姻的基础是感情,而非物质的交换,过度追求高额彩礼不仅会增加家庭负担,还可能为婚姻埋下隐患。只有让彩礼回归传统习俗中表达祝福的本意,才能真正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