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进入法院两年半以来的成长与感悟,共话青年干警如何在基层的熔炉中淬炼初心,在时代的洪流中勇担使命。
一、以学立本:在常学常新中筑牢信仰之基础、锤炼专业之魂
作为法院青年干警,既要筑牢政治信仰的“压舱石”,也要磨好法律专业的“金刚钻”。两年来,我始终将政治学习作为重要任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中,深刻理解“法院是政治机关”的本质属性。记得我曾参与一起原告无直接证据的劳务合同纠纷案时,庭长提醒:“办案不仅要查法条,更要想到群众的疾苦”,经过庭审抽丝剥茧,劳动者的证据能够形成完整证据链,最终帮助劳动者追回报酬。此案的办理让我明白,只有把“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理念融入学习中,才能在案件中找准价值取向,避免就案办案、机械司法。
面对不断更新的司法解释、新型案件类型,我坚持在“跟案学”“实践学”中积累经验:跟着法官学会梳理复杂案件的证据脉络;在撰写庭审提纲、草拟裁判文书中,掌握依据案件复杂程度灵活处理的差异化审判逻辑。
二、以干固本:在担当作为中磨砺过硬本领、践行司法初心
以“工匠精神”辅助审判,做精“幕后工作”。从庭前送达时反复核对当事人信息,到庭审中精确捕捉争议焦点,并重点关注证据疑点;从校对裁判文书时逐字逐句核查法条援引,到结案后及时整理纸质、电子卷宗,确保“一键归档”,我逐渐明白这些琐碎工作的价值就体现在细枝末节的“较真”中。进入法院至今已经两年半之久,我参与协助办理480余件案件,开展法治宣讲活动6次,撰写新闻稿件31篇,除了审判业务外,我还负责协助支部书记完成景区党支部的各项工作。
以“为民情怀”化解矛盾,延伸司法温度。在参与家事案件调解时,我学会了换位思考:面对双方当事人的情绪宣泄,先做“倾听者”再做“解铃人”;面对家庭困难的当事人,主动指引对接司法救助渠道;在撰写裁判文书时,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阐述法律依据与逻辑。近期,独山法庭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原告指责被告拖欠借款,被告坚称原告出借的钱实际是甲公司的钱,甲公司还差欠被告工资,要起诉甲公司,经过法官敏锐捕捉调解突破口,多次背对背调解,最终在一份调解协议中同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借款纠纷及被告与用人单位的工资争议,既实现“一案解双结”,又为企业避免了潜在诉讼风险,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司法办案不仅是“定分”,更是“止争”,只有把“案结事了”的要求落到实处,才能让公平正义更有实感。
三、以律正本:在慎独慎微中坚守纪律底线、涵养职业品格
法院工作离矛盾纠纷最近,离纪律红线也最近。我始终牢记“小节不守,大节难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守好廉洁关、作风关,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树立良好形象,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以廉洁自律为标尺,在实践中锤炼过硬作风,践行宗旨使命。
回顾两年时光,从初入岗位时对着厚厚卷宗的手足无措,到如今能独立完成庭前准备、文书草拟、回复答疑等工作,我深知自己的成长得益于法院“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得益于每一位法官前辈“精益求精、司法为民”的言传身教。作为新时代法院干警,我们生逢法治建设的最好时代,更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未来,我将始终以“三立”为镜:以学立本,做永不停步的“求知者”;以干固本,做脚踏实地的“实干者”;以律正本,做清正廉洁的“守护者”。愿我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在司法事业的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答卷。